季別: Pre-Fall 2016 / 2016 早秋系列
設計師: Samu-Jussi Koski ( 以下簡稱
Koski )
假如是跟 A. view 跟超過兩季甚至更久的 viewers,應該會注意到 Samuji 是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品牌,我大約是在去年 2015 早秋時注意到這品牌,在之後我時不時就會在粉絲頁分享像是大衣或其他的服裝細節等等,但這篇是我第一次寫 Samuji 的完整評論,所以想先從介紹品牌開始。
Samuji 創立於芬蘭,是個很新的品牌,從第一個作品 - 2011 春夏女裝系列開始算的話,到現在大約五歲多一些而已,而且也因為目前在台灣沒有任何櫃點,所以我在想不論是品牌本身、或者是創辦人 Samu-Jussi Koski,對 viewers 來說都非常陌生;但 Koski 之前任職的品牌我就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是同樣成立於芬蘭的布料品牌 - Marimekko,Koski 在 Marimekko 裡從設計助理起步,接著一路爬升到整間公司的創意總監,甚至在 Marimekko 旗下有著自己的設計支線,搞不好有 viewers 曾經買過他的設計。
而在 2009 年創立 Samuji 後,目前的 Samuji 旗下除了女裝外,還有男裝以及近期開始的生活用品等商品線,品牌帶著很北歐的簡約但極重視質感的風格,在最新的 2016 早秋裡仍是很明顯地感受到屬於北歐很特殊的清雅氣質。
|
Vilhelm Hammershoi 作品 |
Samuji 2016 早秋系列靈感取自丹麥畫家 Vilhelm Hammershoi ( 以下簡稱 Hammershoi ),老實說,在這之前我沒有聽過 Hammershoi,但我本身真的有很嚴重的強迫症,常為了想更深的理解概念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所以會去看部電影、看本書、或查個跟我完全不熟悉的領域的資料 ( 像我就曾經因為 Derek Lam 2016 早春系列去查了籃球選手 Kareem Abdul-Jabbar / 賈霸,完全不是我這世界的知識! ),像寫這篇評論我除了上網去看了 Hammershoi 的作品外,更挑戰了我的英文聽力去看了部將近一小時
BBC 在 2008 年拍的紀錄片,但非常值得,因為真的讓我對這系列有更深的感想!
Hammershoi 是位習慣以家具內飾、風景、人像 ( 又特別是背對著畫家的角度 ) 為主要創作題材的畫家,因為在創作初期時受到了荷蘭藝術代表 Johannes Vermeer ( 維梅爾 ) 影響的關係,所以在他的構圖上和維梅爾有著很相像的思維,但最特別是的在色彩的運用上,比起維梅爾比較濃烈的慣性,Hammershoi 則偏愛在帶著灰階的色彩中,創造蒼白陰鬱的氣息;而在 Samuji 這季早秋裡,在服裝部分除了將 Hammershoi 作品裡常見的窗戶轉化以格紋的單品呈現外,也反映到像是水彩筆觸的印花上。
而 Samuji 這季受到 Hammershoi 作品影響最深、也是讓我最著迷的地方,是在整體的構圖以及情緒上。
Hammershoi 在作品裡一向很著重在人與家具以及整體空間之間的關係,而 Samuji 這季也同樣在模特兒與桌椅之間的互動中,帶出北歐的冷調、但又彷彿心事重重的寧靜詩意感,畫面真的很美;讓我想到當初在
2015 早秋時會注意到 Samuji 就是因為畫面視覺的情緒,過去三季 Samuji 雖然沒有再多去琢磨這部分,但這季不但找回了當時的悸動,最後一張模特兒穿著淺藍色大衣、手捧花瓶遮掩著臉的照片,對我來說更是看 lookbook 這麼多年以來我覺得最美的一張作品!
而最後想藉著這系列來談談關於設計權下交、分工這件事。
在十月
Raf Simons 突然離開 Christian Dior 後,關於設計師工作量過大這話題即使已經到了歲末的現在仍然在整個時尚圈裡面動盪著;而之所以想藉著 Samuji 這季來談這狀況,是因為這季並不是由創辦人 Samu-Jussi Koski 執掌設計,而是交給由 Jenni Väänänen 為首的設計團隊負責,目地是為了讓 Koski 更專注在春夏、秋冬兩個正式系列的表現上。
這也讓我想到前陣子在國外一篇文章裡,看到在 Marc Jacobs 任職於 Louis Vuitton 後期時,在早春、早秋兩個過渡系列他同樣是將設計權下交給旗下副手執掌負責,目地也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希望藉此讓 Jacobs 保留更多的設計能力在兩個正式系列中表現。
我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模式,不論是對品牌方或這對設計師來說都是。
現在的設計師真的很辛苦,整個時尚圈的步調越來越快、必須生產的產量也相對提高,這狀況很容易造成設計師不論是在創意或者是在熱情上的耗損,而這絕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在既然需求及產量無法降低的大環境前提下,讓工作量在品牌內部去切割分工是個很不錯的方法,對於像 Dior 這種一年要展出包含兩個高級訂製系列、四個成衣系列、共六個作品的大品牌來說,甚至可以考慮再增加一位負責高訂的設計師,這樣只要在這幾位設計師對品牌的風格及藍圖有共同的大方向,就可以減少這幾年太過頻繁的設計師求去狀況,讓雙方都能更穩定也更專心的去執行份內的工作,我真心覺得是個創造雙贏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